人工拆解废旧物品
对于废旧工具、器皿、建筑构件(如铁钉、铁门、马车零件等),通过手工敲砸、撬拆、锯切等方式分解。例如:用锤子敲掉木器上的铁钉,用钳子拆解废旧铁锅的把手,或用锯子分割金属框架。
对含有多种金属的制品(如钟表、机械零件),需细致拆分不同材质(铜、铁、锡、铅等),避免混杂影响后续熔炼。
按金属种类分类
依靠颜色、硬度、磁性等物理特性区分金属(如铁磁性强,铜呈红色,锡质软),分类存放以便针对性处理。
传统熔炉熔化
将分类后的金属废料放入坩埚或熔炉(如土炉、木炭炉、高炉等),通过高温(铁约 1538℃,铜约 1083℃)熔化成液态。古代及近代早期,燃料多为木炭、煤炭或焦炭。
例如:中国古代将废旧铜钱、铜器熔铸为新钱币或器具;欧洲中世纪回收盔甲、兵器熔炼成生铁。
去除杂质
熔化过程中,通过搅拌、添加熔剂(如石灰石、草木灰)去除炉渣(非金属杂质),或利用密度差异使杂质上浮,得到较纯净的金属溶液。
对于贵金属(如金、银),则通过 “灰吹法” 等工艺分离杂质,提高纯度。
浇铸成型
熔化后的金属液倒入模具(如砂模、铁模),冷却后制成金属锭、板材或直接浇铸成简单制品(如铁锅、农具、钉子等)。
修复与改制
对保存较好的废旧金属制品(如刀具、工具、容器),通过打磨、补焊(如用铅焊修补铜壶)、整形等方式修复后直接复用。
或将废旧金属改制成其他用途,例如:将旧铁门切割后打造成农具,用废铁皮制作水桶、烟囱,或把废旧铜钱熔打成首饰。
降级使用
纯度较低或性能受损的金属(如生锈的铁),可熔化后制成要求较低的产品,如铸铁炉、井盖、建筑用钢筋等。
民间回收网络
专职 “收废品” 人员(如走街串巷的货郎、挑夫)通过吆喝、交换等方式收集废旧金属,集中售卖给作坊或熔炼厂。
集市、当铺等场所也作为回收节点,旧金属制品可抵价或交易。
政府与行业主导的回收
古代王朝(如中国历代、古罗马)为补充金属资源,会强制回收废旧兵器、钱币(如熔毁旧币重铸新币),或鼓励民间上交废料换取补贴。
近代工业革命前,欧洲手工业行会规定废旧金属必须交回作坊再利用,避免资源浪费。
效率低下:手工拆解和小规模熔炼耗时耗力,难以处理大规模废料(如废旧车辆、大型机械)。
纯度限制:复杂合金(如钢、青铜)的成分控制困难,依赖经验,容易造成质量波动。
破碎难题:对于大块金属(如废旧船体、铁轨),需先用火烤加热后敲砸破碎,或用楔子、重锤分解,劳动强度极大。
直到 19 世纪后期,随着工业革命推动,机械破碎机(如颚式破碎机、滚筒破碎机)逐渐普及,才实现了废旧金属的高效破碎、批量处理,推动回收产业规模化发展。